新势力湖州|新增空间88万平方米这个浙北小城变了个什么魔术?
【编者按】2021年的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该市将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更有影响力、国内同类型城市中更有辨识度的新势力城市。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新势力湖州》专栏,关注该市上下在全面开启新征程之际,如何以系统观念认识和把握大局、以系统方法谋划和推进全局,从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品质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进程。敬请垂注。
德清经济开发区(新市镇)工业园内,科创智能服务中心崭新的大楼格外显眼,犹如园区的一座新地标。楼内的浙江双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抓紧装修,该企业上个月签约入驻,计划2年内实现高品质薄膜电子元器件和模块的国产替代。
科创智能服务中心是该经开区(新市镇)老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的一项成果,改造后整个区块容积率从0.2提升至2.6。近两年,德清产业升级浪潮中,悄然吹起“工业上楼”风,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驱动力?
伴随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传统厂房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获取产业生存空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破解有限土地和产业承载空间不足的“卡脖子”问题?正向经济高质量发展冲刺的德清,专程赴深圳、东莞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考察研究分析:“工业上楼”已经成为工业发展大趋势,通过建造工业大厦,将大型机器搬到高层进行生产作业,打造现代化的“摩天工厂”。
2020年初,德清县蕞终明确将“工业上楼”新模式作为该县工业土地全域治理的主攻方向,探索把老旧工业园区亩均产出的“低洼地”打造成“高产田”。
探索“工业上楼”的可行性,该县率先对企业进行了精准把脉。工业园区一直是承载产业的重要载体,该县依托汇集5000余万条企业数据的县域工业大数据平台,对全县19个工业园区4.6万亩工业用地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对照容积率和亩均效益产出正相关曲线的老旧工业园区地块纳入改造提升范围,拆旧建新打造4-6层容积率2.0以上的新式厂房,把工业企业“搬上楼”。
摸清家底以后,德清县一举拿出200亿元的工程资金,主要用于对各乡镇(街道)老旧工业园区进行改造提升,涉及用地10548亩。
“我们计划至2022年底,全县工业园区平均建筑物容积率达到2.0以上,可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家居等主导产业链条的补全补强额外提供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该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设定改造区块容积率不低于2.0“门槛”的前提下,该县统筹考虑产业布局、环境容量、企业现状等因素,针对不同镇(街道)的工业园区类型进行分类施策,如部分自我改造能力较低的企业,由政府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收集体土地,按照国有工业用地及地上建筑物收回补偿标准和集体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征收补偿标准予以相应补偿,之后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改造。如该县乾元镇对79亩“改不起”的企业土地进行协议回收,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园标准厂房。
同时,鼓励工业用地产权所有人自行或抱团对已取得合法产权的地块,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改造提升。如该县新安镇引导9家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抱团成立新的股份制公司实施联合改造,进行整体开发,盘活低效用地51亩。
此外,还可由园区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老旧工业园区进行产权收购、统一规划、改造提升及管理运营。如该县雷甸镇以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华夏幸福公司,由其负责园区的整体投资、开发、建设、招商及运营,已推出标准车间60万平方米,引进智能房车等21个新签约项目并实现企业“拎包入住”。
加速低端产业退出,加快高端产业引入。德清县还精准把握科技型企业“上楼”的天生适应性,加速推进技术链和产业链的交叉相融。新式的产业园区内不仅按照产业生产的要求建立了标准化厂房,而且企业还可以在这里做研发、办公和生产,满足了高端智能制造企业的研发生产一体化需求。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引进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端产业研究院23个,以“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撬动企业生产模式转变,突破企业亩产效益瓶颈。
“‘工业上楼’让低效用地、分散用地、碎片化用地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基本实现了园区外无工业‘低散乱’现象。”该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德清县规上企业亩均产值超500万元。该县2020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32.9万元,较2019年的26万元/亩,同比增长22.8%;预计2021年规上工业亩均36.2万元。此外,截至今年4月,全县16个老旧工业园区已累计启动各类改造提升项目146个5226.07亩,完成竣工项目77个2348.1亩,新增建筑面积88.04万平方米。
工业园区“工业上楼”方兴未艾,德清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探索中已初现成效,足见其空间与潜力。德清能否在“工业上楼”浪潮中再度走出特色升级之路,令人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