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单条关注!废弃矿山变招商热土!德清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单条关注!废弃矿山变招商热土!德清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谱写“两山”新篇章
德清县洛舍镇砂村村,昔日是远近闻名的“矿山村”。自2013年砂村村闭矿以来,靠矿为生的砂村人几乎都经历了一次蜕变。村民们有的成了种粮大户,有的成了农庄经营者,有的开办起了企业。同时焕然一新的,还有那个昔日漫天灰尘,家家户户都不敢轻易开窗门的村庄。如今的砂村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000元,百姓们的生活越过越美好。
今年58岁的沈永芳是地道的洛舍砂村人。2001年,村里的开矿生意发展迅速,沈永芳在矿区负责用拖拉机运送石块,工钱不过几十块。两年后,沈永芳和妻子东拼西凑了20万元,全部投入了矿山,也就是这一年,家里生活条件开始有了改善,也正是那时起,他拿着矿山的分红,翻新了房屋,买了小轿车,日子渐渐有了起色。随后几年,他不断入股矿山,家里的收入不断增加。但开矿随之带来的影响,便是将村里的道路常年积灰,满尘飞扬。就连现在他承包的这块土地,以前也都不堪入目。
原本美丽的村子因开矿被“折腾”得没了原来的样子。而就在2013年,砂村村关停了村内所有矿山。29套机组、3000多名工人、1000多辆矿货车,全部消失不见。石矿关停后,东苕溪岸边的70个码头也逐一拆除。开矿为生的村民也陆续开启了新的事业,部分人转去江西、湖南、湖北,甚至东南亚等地投资采矿业,也有人做起了养殖户,还有的办起了企业。沈永芳就是其中之一。
砂村村矿山全部关停,村民们陆续开启了新事业。90后徐志刚出生在当地一户普通家庭。因父母开矿,给家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洋房、豪车“纷至沓来”,日子越过越红火。2013年矿山关停,徐志刚的父亲转型办起了矿山机械设备生产加工厂。当时刚毕业不久的徐志刚被父亲安排到临县的一家电镀厂打工,从蕞基层做起,有意识地培养未来的“接班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徐志刚这位“矿二代”成功转型“创二代”,开办了浙江鲜予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厂房已改建一新,正在安装调试生产设备。
无论是沈永芳,还是徐志刚,都因“矿山”致富,也因“闭矿”转型。在此过程中,“矿业”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也“侵蚀”着日渐堪忧的生活环境。
2015年起,砂村村共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和美家园,清新的空气,干净的通村公路,逐渐清澈的河道又回到老百姓身边,砂村不仅实现了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还在20个村民小组集聚点新建了中心公园,新增了20多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砂村门球队、腰鼓队、舞蹈队等特色文艺队伍先后成立,定期组织文艺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如今,砂村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村民们人人入股,从起初评估分红每人5500元上升到现在18000元,集体经济收入保持在1000万元左右。眼下,园区规划面积13000多亩的砂村万亩大平台正在抓紧建设中,经过平整后的废弃矿山,成了炙手可热的招商热土。中车等企业的进驻,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也将催生周边村庄的服务业。
砂村村的变化是德清践行“两山理论”的一个缩影。在德清,“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已经由盆景变成了风景,呈现了全域化的格局。绿水青山,已经成为了德清可持续发展蕞大的本钱。近年来,德清大力推动科技人才植入美丽山谷,着力打造“两山”转化2.0版,大力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助力乡村成为资源密度高、人才活力旺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用绿色“制度链”引领绿色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持久的支撑。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两山”理念中蕴含的观点、思路、方法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继续探索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智库建设,为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记者:费 鹏、单菁菁、 沈 冬 、宋 立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