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的科技崛起之路:沪杭联手下的创新密码
在20世纪80年代初,德清小城的一家电子器材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可以说是开启了中国“产学研”模式的先河。这一次合作不仅塑造了当时科技与生产结合的雏形,还让无数上海工程师在周末往返德清,为当地企业提供指导,人才流动由此开始。
如今,这条连接沪杭的沪苏湖铁路已将往返时间缩短至45分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串联起了城市间的距离与情感。在2003年,德清提出了“开放带动、接轨沪杭”的发展战略,逐渐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一匹崛起的黑马。
在今年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德清的成交额首次突破120亿元,显示出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劲势头。此外,德清与国内外近600家科技型企业和200多家高校院所展开合作,近三年更是实现了300余项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德清深知如何缩短与长三角领头羊之间的距离,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明确自身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德清瞄准了地理信息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及服务。
同时,德清还与杭州数据交易所联合,推出了全国首个车联网先导区特色数据产品,持续加快新兴产业布局,构建“地信+智慧网联汽车”“地信+低空经济”“地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未来发展铺就了道路。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作为首批长三角跨区域创新联合体的成员,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更是深化了与多所高等院校合作的力度,推动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与政府服务,德清不断吸引长三角高校的优秀人才,数据显示,德清的30%规上工业企业、25%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人才都来自沪杭地区。如今,德清正在打造一个集通航制造及运营为一体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预计引入23个项目,总投资达30.3亿元,进一步巩固其在长三角的战略地位。
这种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的模式,正是德清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秘密武器。未来,德清计划利用沪苏湖高铁等基础设施,深化与上海及长三角的合作,为高科技产业化以及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