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浙江建设工作简报第25期(2016年)
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16年5月24日
坚走生态文明建设路 共筑绿水青山德清梦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呈西高东低,生态环境优越,拥有名山、湿地和古镇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名山之胜”的美誉。历年来,德清县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浙江省美丽乡村、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大禹鼎)等荣誉称号。
一、科学规划,坚持“绘”为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多年来,德清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发展各方面、工作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德清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早在2001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的战略目标。2003年,浙江省做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战略部署后,德清县正式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县。2004年《德清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完成,2005年2月1日颁布实施。2014年5月,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县)。
2005年,德清县编制完成《德清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2006~2020年)》,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2011年,编制《德清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环境质量提高与保障改善民生相适应的目标。2012年启动、2014年完成《德清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顺利完成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调整。2015年,德清县成为全国首批“多规合一”试点县之一。
不断健全生态文明考评体系。自2013年以来,在县综合考核中先后增设“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逐年提高生态文明分值比重。2013年乡镇(开发区)生态建设相关指标的平均比重为11.68%,2014年提高至13.71%,2015年提高至32.7%。加快推进差异化考核。逐年提高3个生态保护型乡镇生态环境考核的权重,降低经济发展考核的权重,2015年取消生态型乡镇工业类考核,对生态型乡镇增设旅游经济发展考核指标。
二、重拳出击,坚持“治”为重,打造天蓝地绿水清良好生态环境
(一)注重“科学”治,强势推进“全民治水”
自2013年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吹响“五水共治”的号角后,德清县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县县情的“九法治水”举措,得到省委夏宝龙书记批示和充分肯定。全县实施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度,34位县级领导分别担任“一级河长”,1211条河道全部实行多级“河长制”。创新实施了县、乡镇、村、农户及第三方的“五位一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运维管理模式,截止2015年底共完成112个村的治理任务,农户受益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5年省对县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优秀”,消灭了V类和劣V类水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夺得“治水大禹鼎”。
(二)注重“全面”治,铁腕聚力“大气防治”
坚持源头治理、综合防治,努力构建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局面。2014年10月重点开展了“治霾318”攻坚行动。2015年以巩固“治霾318”攻坚行动成果为载体,继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开展淘汰锅炉、禁止露天秸秆焚烧、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等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打造百姓看得见守得住的“德清蓝”。2015年PM2.5浓度值比2014年下降了1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9%。
(三)注重“严格”治,精准发力“土地整治”
2012年成为浙江省首个废弃矿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按照“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编制了《全县闭坑矿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对全县4.57万亩闭坑矿地制定了开发利用战略,亚洲蕞大的露天石矿华丽转型为万亩平台。开展矿山整治,拆除关闭矿山机组77套,拆除矿山码头193座。加强生态修复,累计完成关闭矿山复绿治理52家,全县绿色矿山治理率达90%。2014年全省“812”土地整治工作现场会在德清召开,2015年被国家列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
三、绿色发展,坚持“融”为要,助推生态经济发展循环化新业态
围绕构建“4+1+1”产业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生态+”为导向,切实加快新兴产能培育,推动绿色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3.1%和46.1%。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获省政府批复的省级金融后台基地,省地理信息产业园集聚地理信息企业79家,成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首个落户在县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5年制定并实施《德清县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2010年组织开展全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3830”工程规划与建设工作,到2015年底,全县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8.98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830”工程建成面积12万亩,为德清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推广了“稻鳖共生”、“稻鳝共生”、“稻鱼共生”等一批新型、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2015年,德清县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列全省头部位。
2005年编制完成《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打出“名山湿地、休闲德清”的旅游品牌。2007年出台《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农家乐发展的鼓励力度。同年,随着头部家“洋家乐”裸心乡诞生,培育了裸心谷、法国山居等“洋家乐”为代表的350家中高端低碳民宿旅游新业态。2015年5月14日,《中国?德清乡村民宿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德清在“洋家乐”等精品民宿发展的道路上又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2015年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在德清举行,全县旅游总收入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四、精心谋划,坚持“建”为本,打造美丽德清宜居宜游响亮名片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文化底蕴等实际出发,高起点编制《“中国和美家园”建设总体规划》、《现代田园城市全域规划》等规划,按照“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要求,大力开展和美家园精品村创建。自2009年启动创建工作以来,共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118个行政村的和美家园精品村创建,实现了和美家园精品村创建全覆盖。2014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在德清县召开,美丽乡村建设2.0版本正式从德清出发。
着眼“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先后建成三莫线、生态文化馆、清境文创园、阳光生态二期、莫干山民国风情小镇等特色项目。建成了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中东部历史人文观光线、东部蚕乡古镇休闲观光带和中部防风湿地休闲观光带4条景观带,莫干山异国风情观光线成功入选“首届浙江美丽乡村十条精品线路”之一,五四村入选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试点,东衡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伸,全面完成城乡供水、公交、垃圾和污水处理“四个一体化”工程,基本实现城乡饮用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所有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均达到100%,实现村村通公交、污水处理厂乡镇全覆盖。2014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全力打造“全国蕞干净的县”,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力构建统筹城乡的水利、交通、能源、信息“四张网”,打造首个数字化信息指挥中心“智慧运管”。
五、积极探索,坚持“创”为基,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基石
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并先后两次进行了完善。2015年对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第三次重大深化调整,资金总量由2014年的2000余万元/年增加至5000余万元/年,资金筹措渠道由8个增至10个,采取三级补助方式,同时实施保护等级系数梯度设置和三级责任连带考核。生态补偿制度实施十年来,已累计投入近3亿元。
2014年开展城乡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德清县大胆探索、审慎求证,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以省城乡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共争取到国家级试点14项、省级试点25项,涉及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农村产权制度、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生态建设保护等多个领域,共引发相关改革文件约200个,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农村土地管理等体制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生态。
深入挖掘“瓷之源”、防风文化、农耕文化等乡土文化资源中的生态理念,以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舞台剧“德清谣”阐述“两山”理论形成全民认知感,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德清召开。积极倡导生态消费理念,涌现“全国首个国民生态消费教育中心设立”等6项全国首创,建成全省首家中小学生生态教育馆。德清县在全国首次农村人居环境普查评价中位列头部。
送:环境保护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
发:省委省政府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