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经开区以“改”促“活”谋划运河城市新蓝图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29日电(黄彦君)行走在位于浙江省的大运河德清段,仿佛穿越了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文化韵味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古老的水道,见证着两岸的沧桑变迁。
眼下,一番新景象正在运河畔蓬勃兴起——德清经济开发区已走过五个年头,产业项目相继落地、产城融合不断发展,一个文商旅深度嵌合的品质生活新城呼之欲出。
28日,当地召开德清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暨大运河(德清段)综合保护与利用推进会,进行新一轮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向下一个发展周期迈进。
“这既是推进德清经开区‘二次创业’的新起点,也是全面开启大运河综合保护的动员令。”会上,德清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地将蓄力打造“驱动产业强县的新引擎、促进开放提升的新廊道、优化现代治理的新高地”。
从工业镇到都市圈,县域经开区“二次创业”的底气何在、剑指何方?
回望其发展脉络,德清县东部通过大运河紧密相连,在生产、生活、生态上有着共通的文化基因。谋发展,自然绕不开这条“流动的文脉”。
作为德清东部的中心镇,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新市镇素有“千年小上海”之称。2010年,该镇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其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2019年,其与当地钟管镇、禹越镇、新安镇整合设立“德清经济开发区”。
5年来,德清经开区以“区镇合一”模式牵引东部板块发展,交出了一张高分答卷:规上工业产值由336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495亿元、增长47.3%,规上工业增加值由65亿元增长到101亿元、增长55.4%。
然而,随着发展形势变化,“区镇合一”作为平台整合起步阶段的过渡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招商力量资源分散、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平台保障不够、发展保护联动不足等短板。
那么,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活力,奔赴下一个五年?
“我们将着重推动德清经开区由‘区镇合一’向‘单独设置’转变。经开区与四镇的关系由‘互为支撑’向‘强区联镇’转变,进一步提升经开区对东部区块的牵引力、统筹力、管控力和支撑力。”德清县委书记王波解释道。
与此同时,德清经开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杭嘉湖几何中心,背靠杭州湾经济圈,申嘉湖杭高速、杭州绕城西复线相伴于侧,优越的地理人文资源,为其借势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
物理空间上,其将进一步连接杭嘉湖,把握湖杭高速和苏台高速德清段等重大交通工程启用机遇,向上争取苏杭城际轨道交通、运河苏杭班新市站点;产业协作上,该地旨在链接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全力打造平台接沪融杭连苏示范样本。
此外,作为该县东部区块发展的主动脉,大运河是赋能德清经开区发展的重要一环。接下来,如何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双向奔赴”,是一道发展必答题。
会议现场,德清县京杭运河综合保护与发展中心揭牌,标志着当地有了统筹大运河工作的正式机构。
以大运河为主线,该地将编制经开区空间发展规划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专项规划,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空间框架,通过高水平规划“一子落”,引领该县东部区块发展“满盘活”。
王波表示,未来,当地将重点聚焦环境保护底线、文化传承高线、赋能发展主线“三条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兼顾挖掘保护与活化利用,围绕文化为魂、规划为纲、产业为本、项目为王的要求,提升运河赋能发展的成效。
始于运河,归于运河。德清经开区的实践,为流淌千年、蜿蜒千里的大运河增添了一个活态发展样本。(完)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西路1199号中新大厦11楼 邮编:311100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