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一盘棋”念活土地经“千万工程”指引下土地综合整治的钟管实践
全域“一盘棋” 念活土地经 “千万工程”指引下土地综合整治的钟管实践
无序化、碎片化、低效化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难题。近二十年来,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钟管镇通过村庄搬迁安置、土地复垦、基础配套等措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因村制宜的土地综合整治“钟管路径”,实现镇域风貌蝶变,唤醒发展活力。
“还好那个时候搬过来了,才有现在便利的生活。”二十多年前,钟管镇青墩村村民施阿毛家属于花灯郎自然村,不仅偏远还分散,配套基础设施成本极高。在当时村干部的提议下,2002年花灯郎18户村民搬迁到集中居住点,留下的老宅基地经过改造复垦,实现了再利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至此,青墩村有了村民建房的“村规”,也成为了钟管镇蕞早结合“两规”、推进村庄集聚建设的行政村之一,为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前期宝贵探索。
在青墩村的示范引领下,其他村庄的土地综合整治与村庄集聚也受到带动。仅东舍墩村已集聚330户。“土地整治的过程中,个体搬迁和整体搬迁会有时间差矛盾,村里就提出了‘记账式’模式。”东舍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费小城表示,“记账式”模式,即对先向新村集聚的农户、旧房面积等记录在册,待旧房所在地整体复垦后,按照统一标准给予补偿,调动了农户向新村集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有330户村民集聚到新村。
截至目前,钟管镇新村集聚度达41.5%,其中原钟管片7村新村集聚度达74.2%,整村集聚村达5个,13个村的新农村形成规模(超过100户),规划蓝图逐步变为现实风景。
“定权不定田、定量不定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被称为“股票田”,而这种模式就发源于沈家墩村。
“有了‘股票田’,农户变‘股东’,既能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又可坐收‘分红’,土地也不会荒芜。”沈家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房春华说,“股票田”一经推出后,土地进一步集约化,沈家墩村3000亩土地实现100%流转,为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腾出了空间,促使了沈家墩村的规模养殖,促进了企业化进程,使传统农业结构发生质变,休闲、垂钓、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也应运而生。
沈家墩村开创了以村集体统一经营为特色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创新实践,而蠡山村则探索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2014年开始,蠡山村以中小河流整治工程、两漾三河治理提升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开发,对古风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搬迁修缮12座宋明清古桥,并以水为媒开展“引凤”工程,吸引投资超2亿元的文旅综合体“蠡山沄居”落户,以田园水街为代表的旅游民宿业逐步兴起。人与自然,文化与经济在这里互融共生。
乐学里、小镇客厅、养老幼托场所、便民商业街、百姓健身房,如今干山集镇的红色底蕴中又增添了满满的“未来感”。
干山集镇原为干山镇政府驻地,2004年乡镇撤并后,这里商贸依旧,但是老旧危房、环境卫生等问题却日渐显现。这里依然延续着昔日的商贸繁忙。2017年,钟管镇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契机,投资2亿元大力改造集镇风貌,将干山集镇破旧不堪的退役粮站“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基地。2022年,干山村围绕优化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目标,高效实施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美好生活、高效农业、产业融合、产业升级”四大片区,入围浙江省乡村规划十佳案例。在此基础上,通过未来社区建设嵌入“一统三化九场景”,形成集便民服务中心、健康小屋、托育中心、幸福学堂等设施于一体的未来社区公共服务矩阵,“线上”“线下”场景功能进一步丰富,居民生活便捷度、幸福感持续上升。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实践证明只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准方向、找准着力点,才能实现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钟管镇党委书记朱琦表示,下一步,钟管镇将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和“一年干几件大事、几年干一件大事”的韧劲,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土地连片集中、人口要素集聚、农村产业集群及未来社区、和美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千万工程”,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走在前、作示范。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