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从产学研模式到科技创新如何引领长三角区域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省德清县的一家电子器材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达成了合作,成立了全国首个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创了产学研新模式。这一成就不仅是德清经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为后来中国科技创新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位置的变迁,德清的经历也在不断演变。从当年工程师们需要耗费一天时间往返沪德,今天沪苏湖铁路的开通将这一距离缩短到仅需45分钟。这样一条交通便利的线路,成为了连接上海、苏州、湖州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纽带。10月26日,德清县的接沪奔跑多链融合招商引才推介会将在上海举行,承载着希望与机遇的这场活动,将进一步助力德清与长三角的紧密结合。
自2003年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以来,德清开始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今年6月25日,德清县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六届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成交额首次突破120亿元,让人惊叹。在这里,德清借助“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动力,培养出600多家科技型企业,并与国内外超过200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和产业化。
在数字信息、地理信息等领域,德清的创新能力迅速崛起。早在12年前,德清便已把目标对准地理信息产业。今天,德清已形成了涵盖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培育出400余家企业,并发布全国首个车联网先导区特色专区。这些成就同样得益于德清的持续投资和政策支持,使得“地信+智能网联汽车”“地信+低空经济”“地信+人工智能”的多重融合不断涌现新的产业机会。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德清县也积极融入人工智能的浪潮。作为长三角跨区域创新联合体的成员之一,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与多所高校携手,以科大讯飞为领导,努力为长三角的科技发展赋能。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30%的规上工业企业、25%的高新技术企业及60%的创新载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都来自于沪杭地区。这正是德清展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同时,德清还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今年,德清开展了31场人才+活动,吸引了来自长三角11所高校的8000余名大学生,为德清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难怪德清县雷甸镇的莫干山机场,成为了上海、杭州等主要城市青少年研学团的热门目的地,年接待人数已达1.2万人次。
面对这场科技竞争的马拉松,德清未来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依托“开放”、“共享”的理念,继续推动科技、产业、人才的深度融合,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近日通过金融资本对接、科技创新牵引,德清正积极布局现代产业及未来新兴产业,竭力展示其丰富的产业优势和投资实力。
通过借助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经开区,德清县正在实施东中西组团式发展结构,推动现代产业与未来新兴产业不断融合,逐步打造长三角区域的新型高科技经济区。可以预见的是,德清未来的科技创新势必将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上展现出更加活力四射的一面。
德清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优势,更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持续的创新动力。未来,德清将在长三角区域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教育、科技、产业资源,为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注入更多源源不断的动能。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