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槌記入浙江改革史冊
“1150萬元,成交!”9月8日下午3時25分,浙江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拍***的头部槌在德清縣敲響。該縣洛舍鎮砂村村20畝村級集體土地40年使用權,從957萬元起拍,經過24輪舉牌競價,蕞終以1150萬元的價格成功出讓。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不到兩年時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制度設想,已在德清切實落地。
正如國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局長高向***所言,這次拍***會的成功舉行,標志著浙江省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現重大突破,也標志著浙江省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對這塊被拍地的出讓方代表——砂村村黨總支書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胡金璋來說,拍***槌落板時的脆響,是他“這輩子聽過蕞美妙的聲音”。
“成交了!1150萬元!”拍***成功后,胡金璋做的头部件事不是接受採訪,而是打電話給村裡——很多未能趕到現場的村民都在等著他的消息呢。
一塊之前僅被用於堆放廢棄礦機的荒地,居然拍出了1150萬元的高價,村民自是興奮不已。
砂村位於德清中部,礦產資源豐富。興盛時,村中處處是礦山,戶戶都是礦老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2013年,為治理生態環境,村庄關停所有礦山,平整出了大批連片土地。但是囿於政策,這些土地不能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於非農業建設,村裡“守著寶山卻沒收益”。
改變,源自改革。今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全國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關於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有關規定。德清成為浙江省唯一列入試點的縣(市、區),試點的任務是: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
這是一場砂村人期盼已久的改革。砂村人早早行動,准備了50畝可供出讓的村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這次拍***成功的20畝即為其中一部分。該地塊位於建設中的德清縣萬畝產業平台東側,原為廢棄閉坑礦地,規劃用途為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
依照德清縣有關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施方案,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后,砂村村集體可獲得拍***總價的68%。“按規定,這筆資金作為集體資產,列入集體公積公益金專戶管理,由村監委監督,可用於對外投資、股份合作及購買政府性債券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胡金璋說,按規定,如需動用這筆資金用於村級公益事業支出,還得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同意,且支出總額不得超過出讓收益的50%。
成功競得該地塊使用權的是砂村村民林國祥。“我看好今后萬畝產業平台帶來的客流和商機。”林國祥坦言,他早已有意在這裡開設賓館、餐飲、便利店等,“是國家的改革試點給了我一個圓夢的機會。”
砂村地塊的成功拍***,實現了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的同權同價,讓沉睡的“死權”變成了“活權”,從而為村集體經濟生出“活錢”奠定了基礎。
目前,德清中部的洛舍鎮、東部的鐘管鎮、西部的莫干山鎮和筏頭鄉,都已備好數塊條件成熟的土地,等待就地入市。
“德清試點緊守了‘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確定了‘農民保障更有力、集體資產更壯大、產業結構更優化、基層治理更有效’的四個工作目標。”德清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楊衛東介紹說。
為確保改革試點封閉運行、穩妥有序,前期,德清縣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確權、調查、規劃和立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
以摸清底數為基礎。專門成立工作組對全縣12個鄉鎮(開發區)及151個行政村的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了地毯式普查,對每宗地的坐落、四至、權屬、利用現狀等進行調查,並上圖入庫,摸清了底數。
以規劃審核為關鍵。利用全國“多規合一”試點縣的契機,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納入規劃銜接范圍,結合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等規劃逐宗套合分析,進行“一村一梳理,一地一梳理”,排定了符合入市條件的地塊。
以建章立制為核心。德清把試制度、試經驗作為改革的主要任務,集中精力構建了“一辦法、兩意見、五規定、十范本”的制度模型。“一辦法”是指《德清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試行)》,這是德清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體系的總綱,對入市相關政策進行了原則性規定。“兩意見”是指農村土地民主管理機制的實施意見和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的指導意見。“五規定”是指德清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規定、出讓地價管理規定、異地調整規定、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征收和使用規定、入市收益分配管理規定等。“十范本”是指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操作流程過程中涉及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申請書、審核表、決議、核准呈報表、核准書、使用權招標出讓公告、出讓須知、成交確認書、出讓合同等范本。
以維護農民利益為根本。按照尊重基層、農民自願的原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事項均須集體研究、民主決策。對集體內部入市收益分配管理辦法,也是經過幾上幾下,反復征求意見,充分尊重群眾集體意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取得的入市收益作為集體積累,統一列入集體公積公益金進行管理,以股權增值方式追加量化成員股權,主要用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農民群眾謀求長遠利益。
為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在推出“头部拍”之前的8月19日,德清就小試牛刀,以協議出讓的方式,向市場推出了莫干山鎮仙潭村一塊6.06畝的鎮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德清縣莫干山鎮醉清風度假酒店的所有者趙建龍,以307.1084萬元的協議價成為了該地塊使用權的新主人。8月24日,對該宗地頒發契証﹔8月26日,頒發土地使用權証﹔9月8日,趙建龍拿到了中國農業銀行德清縣支行發放的150萬元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
從細致的摸底調查,到縝密的制度設計,從“低調”的協議出讓,再到完全市場化的“头部槌”,一個“穩”字,貫穿了德清改革試點的全過程。
調查顯示,目前德清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存量建設用地共有1881宗共10691畝,符合入市條件的有1103宗共6930畝,初步估計可顯化土地資產25億元。
是一鼓作氣、快速推出,還是統籌結合、分批入市?作為全省唯一一個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的縣,德清的下一步行動備受關注。
對此,德清縣委書記項樂民表示,下一步,德清將在牢牢守住三條底線、積極優化改革環境的同時,“加強引導、防控風險,完善政策、統籌結合”,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分期分批入市。
項樂民說,在改革的制度設計和實際操作過程中,德清縣以中央和國土資源部的頂層設計框架為指導,充分結合實際情況和群眾意願,形成了“五兩”入市工作法。
在入市途徑上,結合調查摸底掌握的地塊情況和“多規合一”要求,主要推行“就地入市”和“異地調整入市”兩種途徑。
在入市方式上,充分尊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意願,主要採用農村群眾普遍樂意接受的“出讓”和“租賃”兩種方式。
在交易形式上,除了主推“招拍挂”的公開交易形式外,還從部分地塊已有使用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原土地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允許“協議”方式入市。
在入市用途上,嚴格遵守中央和國土資源部的頂層設計,明確了“工礦倉儲”和“商服”兩種用途。
在調節金收取上,充分考慮地塊用途的差異和區位的差異,從“同權同價同責”和“收益共享”的原則出發,採用“按類別”、“有級差”的兩種收取標准。
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陳鐵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農村土地改革工作既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又涉及城鄉制度政策的設定出台,隨著改革的深入,難度會越來越大、涉及面越來越廣、利益調節越來越深層次。
陳鐵雄表示,德清的試點要按照能復制、可推廣的要求,不斷梳理總結經驗,完善制度設計,為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有益經驗。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德清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